鱼类对光刺激的反应有好奇性、适宜照度、索饵集群、条件反射、强制运动、迷惑和本能等的种种假说。
大功率集鱼灯趋光过程可分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鱼受光刺激后,游近光源周围;第二阶段是鱼滞留在光源下游动。但趋光的鱼群,过了一段时间后,会因对光的适应、疲劳以及环境的变化等而离开光源游去。某些无趋光性成鱼,其幼鱼期也有趋光反应。如入海期的香鱼、鳗鲡,日本濑户内海藻场中的幼鱼以及欧洲鳕的幼鱼等。同一种鱼类,其趋光性也随发育阶段、雌雄性别、摄食量和鱼鳔结构而异。如幼鱼期比成鱼期趋光明显,怀卵期的竹刀鱼趋光性减弱,摄食量少时容易被光诱集,鱼群被诱集后的起浮程度与鱼鳔结构有关。
通过特殊的光源散热和二次配光设计,保证高流明、低光衰的长时间照明效果,将绝大部分灯光照射到海面,其海面有效平均照度、照射距离和照射面积以及光对海雾、海水的穿透能力均优于1000W传统金卤大功率集鱼灯 ,光效高达3万流明。
本次远洋捕鱼作业在保留船上原有200盏1000W金卤灯的同时,在渔船两侧分别安装了28盏多COB集成光源300WLED大功率集鱼灯 。海试期间,研究人员跟船比较了金卤灯和LED灯两种照明环境下的捕鱼效果:采用300WLED大功率集鱼灯 后,单网捕鱼量由2000斤增至4000斤,产量翻倍,表明LED大功率集鱼灯 发出的光对鱼群有着更强的吸引力;同时采用300瓦LED大功率集鱼灯 替换1000瓦传统金卤大功率集鱼灯 进行作业后,渔船照明能耗减少了70%。